期刊简介

               本刊是由解剖学专家临床医学专家共同创办的跨学科学术期刊,以广大解剖与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促进解剖与临床两大学科间的信息交流为宗旨,坚持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面向临床,服务于临床。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1202/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0-1202/R

邮发代号: 26-190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96

出版地区 安徽

出版地区 安徽

订购价格 340.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主管单位:解剖与临床;中国解剖与临床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0-1202/R
  • 国内刊号:10-1202/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01年第2期文章
  • 血管紧张素Ⅱ对心包积液淋巴转归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蛙心包淋巴孔、心包间皮的作用,研究其对心包淋巴孔的调控和间皮通透性的影响,探讨心包积液淋巴转归途径.方法:经蛙腹膜腔注射ANGⅡ,扫描电镜观察,计算机图象处理.结果:心包淋巴孔为环状开口,ANGⅡ组淋巴孔的平均直径为1.81μm,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0.73μm(P......

    作者:徐坚;李继承;孙建辉;吴欣 刊期: 2001- 02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心梗模型治疗中的形态学观察

    目的:探讨VEGF在实验性心肌梗塞中促血管生成的形态学依据和作用机理.方法:结扎30只家兔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造成实验性心肌梗塞.15支兔作为实验组,在梗塞区内注射VEGF;其余15只兔作为对照组,仅作前降支单纯性结扎.两组动物分别于结扎后1,2,4周处死,利用组织切片染色法,观察梗塞区血管的生成与重建及相关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梗塞区内,可见许多呈岛状存活的心肌组织,对照组则极为少见.术后2......

    作者:王冬;杨占君;李姗姗;李若凡;程效东;刘克;王乃利;张晓东 刊期: 2001- 02

  • 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全组鼻窦霉菌性肉芽肿

    目的:探讨经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侵及眶内、颅底的全组副鼻窦霉菌性肉芽肿的手术方法,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经前颅底直接开放全组副鼻窦及眼眶,直视下切除全组鼻窦内、额底、鞍旁的病灶.结果:术野显露充分、切除彻底.术中严密修补硬膜,重建颅底,术后未出现颅内及鼻腔内感染.结论:本术式是切除侵及眶内、额底、鞍旁的全组副鼻窦霉菌性肉芽肿理想的手术入路,其优点是显露充分、病灶切除......

    作者:许希海;程雷鸣;齐向前;胡民;徐志刚 刊期: 2001- 02

  • 甲床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中医甲诊提供血管形态学依据.方法:用血管铸型标本、手术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测等方法研究了甲床的血供.结果:甲床的血供主要来自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尺侧支和桡侧支共同发出的指背动脉弓分支、指腹动脉弓分支及甲皱支.甲床内纵行小动脉在甲床的上中1/3及中下1/3交界处相互吻合,分别形成甲床第二、三级动脉弓.结论:甲床的血供丰富,由于血流变化而引起的甲床色泽的改变,是中医判断疾病病情的依据.......

    作者:郭家松;尹保国;何尚宽;靳士英;沈宏友 刊期: 2001- 02

  • 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在指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采用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转位治疗指端缺损.方法:显微放大镜下分离指固有神经与血管束,保留指神经干,结扎血管束近端,将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指端创面.结果:临床应用86例119指,随访6~18个月,疗效满意.结论:指侧方逆行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指端缺损,操作简便,创伤小,成活率高,是修复指端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钟桂午;张少华;蔡肖岚;匡勇;胡万华 刊期: 2001- 02

  • 低位直肠癌游离自体肠平滑肌片内括约肌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低位直肠癌自体肠平滑肌内括约肌重建的功能结果.方法:从1996年10月~1998年12月,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自体平滑肌内括约肌重建术,在齿线处行结肛吻合,均没有行预防性结肠或回肠造口,肿瘤距肛缘的距离为4~7cm.结果:术后仅1例吻合口复发,无远处转移,住院期间无患者死亡,术后三个月肛门括约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达82.1%.结论:本术式在充分根治的基础上,符合肛门排便的三个基本功能:......

    作者:吴允明;李光华;骆杰 刊期: 2001- 02

  • 胸肩峰动脉肩峰支逆行锁骨骨膜(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修复肱骨近端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了胸肩峰动脉走行、分支及分布.结果:胸肩峰动脉肩峰支沿途发出3~5支、外径0.3~0.5mm的骨膜支分布锁骨中外段后参与肩峰网形成;其长度5.1±0.4cm、外径1.2±0.2mm.锁骨支有1~3支、外径0.2~0.5mm的骨膜支分布锁骨中内段;其长度2.0±0.1cm、外径1.2±0.2mm.结论:可设计以胸肩峰动脉肩峰支蒂......

    作者:郑和平;林建华;许卫红 刊期: 2001- 02

  • 应用带蒂皮瓣一期成型术治疗尿道下裂

    目的:提高尿道下裂一期手术成功率.方法:根据阴茎包皮及阴囊血管走向及尿道下裂类型,选择带血管蒂皮瓣一期尿道下裂成形.结果:包皮横行岛状皮瓣法手术成功率90.9%(10/11);阴囊中隔皮瓣法手术成功率85.7%(6/7).结论:根据阴茎、阴囊血管走向特点及阴茎伸直后龟头至原尿道口的距离选择阴茎或阴囊皮瓣,可以明显提高尿道下裂一期成型术的成功率.......

    作者:王作江;刘建辊;孙欣;马克骥;李文宣 刊期: 2001- 02

  • 内耳道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HTSS]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右两侧分别为8.85mm、7.95mm;至弓状隆起高点的距离在左侧为7.89mm,右侧为8.50mm,内耳道上壁长左侧为8.41mm,右侧为8.61mm.结论: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

    作者:曹焕军;鞠学红;李翠花;于建峰;朱世杰 刊期: 2001- 02

  • 与内固定器设计有关的髋骨解剖学观测

    目的:为临床髋关节中心脱位内固定器的设计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测量109副成人髋骨双侧弓状线的弧长,并计算出纵向弧度;用几何法测算出经弓状线三等分中点骨面的横向弧度;同时测量髋臼中心到弓状线的垂直距离.对所得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男女弓状线弧长为57.71±5.59mm和52.08±6.27mm;纵向弧度为61.41±11.86°和67.42±11.94°;男女弓状线横向弧度分别为前111.......

    作者:陈忠恒;刘丰春;丁士海 刊期: 2001- 02